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吃下多少-塑膠微粒





人手一瓶的瓶裝水中,竟然被驗出含有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指的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小聚合物顆粒,這些聚合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舉凡像是牙膏、沐浴乳還有一些個人清潔與護理用品,都可以在成分表中看到塑膠微粒的蹤跡。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Orb Media做的一項報告
抽查259瓶來自九個國家的瓶裝水進行塑膠微粒的檢驗,發現當中只有17瓶是沒有受到塑膠的汙染,其中更有一瓶瓶裝水中,竟然有高達一萬個塑膠殘骸,而平均每一公升的瓶裝水就含有10.4個殘骸,當然中間也有許多的辯證,許多廠商說明這可能是來自塑膠瓶蓋在生產過程掉下的碎片,與水質本身無關。

檢驗分析,塑膠微粒所含各成分比例

塑膠碎片的來源
首先要知道塑膠微粒的成分是非常多元,多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主要兩個來源,一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滌劑、化妝品、藥物載體或是工業用品,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塑膠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機械的磨損還是環境中的生物將較大的塑膠分解成較小分子的塑膠碎片。瓶裝水在生產的過程中,基本上會經過過濾、純化、消毒三個步驟,所以在過程中,理論上是可確保不會有塑膠微粒的殘留。

塑膠種類多,該如何選擇?
衛生局有提供民眾一個簡單的小口訣,分別是「1 2不重複、3不微波、4低耐熱、5使用較安全、6遠離熱酸鹼、7類多應慎選」



塑膠碎片存在的風險
在探討塑膠碎片對身體造成的毒害之前,我們須先有一個認知,其實微塑料充斥各種水體之中,舉凡湖泊、河流或大海等,甚至在許多魚類跟常吃的海鮮的腸中都可以發現塑料的存在,至於微塑料有沒有毒性,目前答案可能是沒有,但因為其微小顆粒的特性,所以會吸附許多的重金屬跟環境賀爾蒙,所以到底吸附這些物質之後,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會有多嚴重,主要是對塑膠微粒的研究才剛開始展開沒多久,相關明確的證據還未能顯示,但我們可以從生物放大的概念去思考,這些毒物隨著塑膠微粒在生物間層層放大,最後被我們吃進肚子裡,可以推測的是,我們平常吃進的魚類、海鮮等,體內所累積的塑膠微粒可能會比瓶裝水高出許多,也提供一個數據給大家做參考,科學家估算出,有在吃海鮮習慣的人,每年大概會多攝取一萬個塑膠碎片進入體內。

哪些海鮮含有最多塑膠碎片? 
塑膠微粒在散佈的過程,會跟許多物質做結合,尤其是環境賀爾蒙,因此它們對油脂的親和性很高,也容易相互結合,所以隨著大魚吃小魚的現象,人類在吃大魚的行為,越在食物鏈頂端的魚類,體內所累積的環境賀爾蒙就會越多,諸如(黑)鮪魚、旗魚兩者都是海中的上層掠食者,還有市場有時候會看到的鯊魚肉也盡量少食,此外,海鮮類像是龍蝦、牡蠣都同樣被檢測出較高的重金屬與塑膠微粒的結果。

瓶裝水放置多久後,可能會有塑膠碎片的溶出?

塑膠這種材質只要經過長時間紫外線的照射,就可能促使化學鍵的斷裂,但如果存放於室溫下,會有多少塑膠微粒溶出目前的抽驗結果都是未檢出。但反而是另一個可能危害人體的物質「雙酚A」更要特別留意。



根據哈佛大學做的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寫信到學生宿舍招募了77名大學生,讓他們在以不鏽鋼的瓶子喝冷飲一周之後,接著使用PC(聚碳酸酯)材質的塑膠杯再喝一周,並且可以獲得25元美金的報酬,結果從尿液測試中,發現雙酚A的濃度比前一周平均高出六成九。而這種物質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可能會在容易刮傷、磨損、持續高溫或是酸性環境下會溶出,會干擾體內賀爾蒙平衡,可能會影響生殖能力、發育、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




此外,一項在德國的實驗,發現在PET材質(塑膠1號)的保特瓶如果在環境中放置越久,裡面有一種叫做「銻」的物質會釋放越多,平均每半年就會增加一倍,這種銻的化學物質,在許多動物實驗中已顯示,可能會造成肺腫瘤的潛在風險。

當然,以目前法定標準,不管在塑膠微粒、雙酚A甚至銻物質,大多時候都是未有超標現象,卻也實質被人體緩慢的攝入累積中,因此建議大家,如果家中有購買瓶裝水的習慣,除了選擇日期越新的越好,最好可以選擇製造日期半年之內,盡量避免放置於高溫環境,例如廚房或是陽光會照射到之處,如果可以飲用煮沸的自來水,就避免選擇瓶裝水,才能從生活中做好體內環保。



Reference:
[1] Deng, Yongfeng, et al. "Tissue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mice and biomarker responses suggest widespread health risks of exposure." Scientific Reports 7 (2017): 46687.
[2] Mason, Sherri A., Victoria Welch, and Joseph Neratko. "Synthetic Polymer Contamination in Bottled Water." Available from:.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redonia University, New York [Accessed 23 March 2018]. http://news. bbc. co. uk/2/shared/bsp/hi/pdfs/14_03_13_finalbottled. pdf (2018).
[3] Carwile, Jenny L., et al. "Polycarbonate bottle use and urinary bisphenol A concentr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7.9 (2009): 1368.
[4] Shotyk, William, and Michael Krachler. "Contamination of bottled waters with antimony leaching from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increases upon stora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1.5 (2007): 1560-1563.
[5] https://goo.gl/GTxyUY
[6] https://goo.gl/6CJZ61

Picture by
[1]https://goo.gl/SfqvYd
[2]https://goo.gl/GiZEPD


作者介紹
大家好,我是王子
座右銘是「健康不能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