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菌,調整腸道菌種分佈,重拾健康好生活





(圖片取自Pixabay,不做任何商業用途)

酪酸菌( Clostridium butyrium) 又稱丁酸梭菌,是一種獨特的腸道有益菌,為革蘭氏陽性厭氧內生芽孢桿菌。自從在日本被發現之後,被使用於治療腸炎的藥物,並且在臨床上獲得對於消化、外科、腫瘤、婦產科等原因引起的腸道菌失衡與急慢性腹瀉與相關性疾病的治療,並且在大量的試驗研究中,亦沒有發現其有相關的毒性副作用。

酪酸菌產芽孢, 所以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具有耐高溫高壓、耐酸鹼、 易貯存等特點。此外,它是一種抗腐敗性很強的非致病性腸道有益菌,可抑制腸內腐敗菌、毒素病原菌的增殖,並能產生多種酶類及氨基酸,對促進動物營養的消化吸收、提高動物的飼料轉化率、增強動物免疫力、防治疾病和促進生長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被越來越多地研製成飼用微生態製劑。

(圖片取自Flickr,不做任何商業用途)

具有耐高溫高壓、耐酸鹼,其實對於人體吸收藥物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因為大多數藥物都可能因為酸鹼性質的變化,而導致藥物變質,而無法進入人體中,使人體能夠代謝吸收,因此許多藥物都必須依賴多種賦形劑來包覆,使藥物免於破壞的危機,但也因此導致我們人體也必須多承擔多餘的物質,造成人體多餘的負擔,但酪酸菌卻是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們人體能夠更容易地吸收,也不必擔心賦形劑帶來的負擔。


(圖片取自cbctwn,不做任何商業用途)

首先要知道,當我們將食物攝取入人體後,會進入到大腸中,補充腸道的細菌的營養,這個步驟其實是相當的關鍵,如果讓大量的脂肪與蛋白質進入到大腸後,會使大腸中的嗜吃脂肪的革蘭氏陰性菌就會大量增殖,產生許多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進入血液中,送達全身,使得身體會產生慢性發炎的症狀,長時間的累積下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等的代謝問題,此外在相關的醫學報導中有指出,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茲海默症等,都和慢性發炎密切相關,而腸道是發炎的主要源頭,照顧好腸道,就能預防這些可怕的慢性疾病。

反之,如果我們能大量攝取高纖維素的食物,使腸道能夠分解纖維素的益菌增加,產生大量的脂短鏈脂肪酸(醋酸、丙酸、丁酸等),使腸道保持微酸性,抑制壞菌生長,這些短鏈脂肪酸也會被腸道細胞吸收當做能量,而且發揮包括增強免疫等生理功能,由此可知,駱酸蔨對於人體的協助是具有相當大的益處的。


本篇文章僅為醫療文章探討,不可作為醫療指導。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
Immune responses and enhanc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Chinese drum,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ive or dead cells of Clostridium butyrium CB2.J Fish Dis. 2008 Sep;31(9):679-86.


圖片來源
https://goo.gl/wJQydC
https://goo.gl/rcsWRp
https://goo.gl/2Uv8st




分享給LINE好友 !




Share on Google Plus

About MB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