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們肉眼看不見,不然有密集恐懼症的我恐怕很難接受的了!雖然,這些和我們緊密共存的微生物多半對人體無害,有些還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或產生人體所需要的必須營養物質,在致病菌入侵體內的時候,往往還得靠這些共生菌幫忙驅逐。但是,當人體的免疫力因為各種因素而變差的時候,有些共生菌就會如同倒戈的叛軍,進一步入侵體內的組織與器官,進而造成感染。
這邊我所要表達的是:要能保持身體健康,也就意味著人體需要維持與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達到一種互利的關係。
益生菌是甚麼來頭?
益生菌的命名,最早是在1953年,首次由德國科學家Werner Kollath所引用,1974年時,科學家Parker定義益生菌是「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的生物和物質」;1989年,科學家Roy Fuller認為益生菌是「定植於人體腸道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可見益生菌的研究歷史已有數十載的時間,共同指出益生菌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防止壞菌與避免感染、改善食物和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等諸多好處。
益生菌發揮成效的關鍵
腸道不是想像中的一條腸子通到底這麼簡單,裡面其實寄居著上千種的微生物,其中居民更達百兆以上,好菌、壞菌、牆頭菌數不勝數:
壞菌
會分解進入腸道的膽固醇、脂肪、蛋白質等物質,產生有毒物質或致癌物。
好菌
能夠減少腸道致病菌,減少壞菌產生的毒素與致癌物,提供必要養分與幫助免疫系統的發展,維持腸道菌叢平衡。
牆頭菌
會看腸內環境情況來決定要做好菌還是壞菌,這可能是腸道菌叢失調之所以會產生負面連鎖效應的原因。
在正常或「平衡」的條件下,腸道中的好菌數量會超過壞菌,而益生菌可以作為腸道中的好菌,對壞菌產生物理屏障。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益生菌都是一樣的,不同的菌種會有不同的作用,而且每個人體內的腸道環境所適合的菌種也不盡相同─故益生菌發揮成效的關鍵在於「數量」與「菌種」。
從哪裡可以攝取到益生菌?
發酵的或經培養的乳製品是益生菌的主要來源,例如:
1. 味噌→別懷疑,喝味噌湯的時候也能喝進豐富的益菌,所以我覺得味噌不宜久煮,才能保持發酵過味噌的活性益菌與好味道~
2. 豆豉(ㄔˇ)→一種把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並經發酵而成的食品。
3. 大豆飲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豆漿啦!
4. 白脫鮮乳(buttermilk)→經過調製或調味,藉由添加乳酸或適當的菌種來製造有甜味的牛奶。
5. 發酵牛奶。
在上述這些食品中,益菌可能是天然存在的,或是在製備過程中被以人工方式加入。此外,益生菌也可作為膠囊、片劑或粉末形式的膳食補充品。
以下是益生菌最為常見的菌種: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乾酪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加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胚芽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動物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
最近新聞才有提到,就在今年10月份,食藥署公告在食品內不能添加「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的草案,而這兩種菌種都是屬於腸球菌屬(Enterococcus),在過去也曾被歸類為益生菌,但已有研究陸續指出,腸球菌種容易對於一些常見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造成治療上的不便,國際上其實也早就漸漸地不再使用腸球菌種作為益生菌的製劑來補充了。
然而,這兩種菌種在過去因為具有容易發酵、可充高菌數及穩定性佳等特性,許多業者會加入了這兩種菌種,並標榜為具有含高菌量的產品,其成本也相對較低。大家在選擇適合自己的益生菌產品時,可以多加留意,同時也比較「菌種」與「菌數」,因為,好的菌種,菌數不一定高;菌數高的產品,使用的菌種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謹慎選擇,總是安全的。
綜合上述,眼鏡哥認為要能夠感受到益生菌所帶來的健康效益:「多種益菌配方」、「長期補充使用」、「每日益生菌數30~50億以上」會是關鍵所在,最後也提醒大家,益生菌屬於保健食品,如自己或家人正處於接受治療的期間,或是癒後的階段以及其他特殊情況,建議要先詢問醫師,再選購合適的益生菌喔!
圖片來源:Rodalesorganiclife
眼鏡哥
研究領域:
熱愛生命科學、關注健康相關議題。